Skip to content

何處尋沃土?

2007~08 年間,發生了全球糧食價格危機,世界上有 22 個國家受害嚴重,發生數百起暴動。面對糧食問題,國內由監察院主導,出版了一份《監察院 97 年度專案調查研究報告-面對全球糧荒問題,因應未來糧食需求,我國農糧及農地利用政策之檢討》報告。

在這份報告的「參、問題背景與現況分析,第(六)點」這一節有一段很耐人尋味的話,它說:

2008 年 5 月 9 日,美聯社採訪科學家後指出,想解決全球糧食危機,關鍵在能否改善土壤品質。然而,全球 1/5 的耕地土壤正在惡化。華盛頓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亦指出,土壤品質惡劣造成全球糧食減產約 1/6,此乃一場慢性災難。一個世代以前,透過作物品種改良,地球糧食產量爆炸,通稱「綠色革命」,不少人認為餵飽肚子永遠不成問題。真相卻是,研發「魔術種子」是小事,大事是何處尋沃土?此乃瑞士籍 1995 年「世界糧食獎」得主赫林所言:「最重要的事,是土壤要好,否則,最好的種子撒在沙石上也沒用。」

2008 年的糧食危機,已經開啟了這個世界面臨糧食問題的序曲。首先、在能源上,人類已經過了產油高峰期(oil peak),這表示高油價時代來臨,生質燃料已經開始具有獲利能力,這代表什麼呢?那就是,許多的糧食作物會被用來生產生質燃料,這將加劇糧食供應的窘境,台灣只有 30.6% 糧食自給率,提昇自給率,刻不容緩;其次、在水資源上,台灣降雨極度不均,地形陡峻,儲水不易,加上工業與農業搶水以及水源污染,沒有乾淨的水,就沒有健康的糧食,這也是要餵飽台灣,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第三、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估計將使得全球的糧食產量減產 30%。這三個問題加在一起,我們不得不承認,台灣百姓要能夠在這塊土地上永續生存,的確沒有想像中的樂觀。

然而,對於監察院所提出來的報告,談到「大事是何處尋沃土」,仔細思考起來,沃土的確這整個糧食因果網絡的關鍵線索,解決土壤問題,可以同時發揮多重功能。

沃土不但是解決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對於水的涵養,也是貢獻良多。根據一位澳洲籍的樸門設計講師 Darren John Doherty 在 2011 年台灣舉辦的 Permacultre Design Course 中指出:一公頃的土地,每增加泥土當中 1% 的有機質(organic matter),就可以多涵養水分 148,000 公升的水。若是他的說法正確,那麼台灣的 80 萬公頃耕地若是可以增加泥土當中的有機質 1%,那麼這些耕地將可以涵養將近 1.2 億噸的水,這可是台灣第一大壩曾文水庫總容量的 1/7。

在就溫室效應來說,全世界目前有 500 億公頃的農業用地居住了 70 億人口。 根據 CO2 Now 的統計,目前 CO2 的含量已達 396ppm,我們必需將 CO2 從 396ppm 減到 290ppm。

要如何讓 CO2 有效的降低呢?著名的 Nasa 氣候專家 James Hansen 說:「此刻就算停止任何消費活動,火車也已經脫軌了,所以該如何讓它重回軌道?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利用邊緣效應」。什麼是邊緣效應?這就牽涉到沃土了。在澳洲有一位亞倫雅曼(Allen J. Yeomans),他在 2005 年出版了一本書《首要之務:我們可以打敗全球暖化(Priority One: Together We Can Beat Global Warming)》提出了一個計算方法,證明改善土壤的有機質,可以減少 100ppm 的 CO2 [註1]。

他的方法就是要在 30cm 的表土裡增加 1.6% 的有機質(organic matter)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不過這需要 1~10 年的時間,時間的長短取決於雨量及氣候。如果要更快速的話,還可以借助牧場,目前蓄牧業的動物吃的東西是牠們無法消化的東西,因為不容易消化,所以牠們就會排放出甲烷(甲烷是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的食物,但是 Methanotrophs 只存在於好的土壤裡,所以動物就算吃牧草也必需是吃有機牧草才行)。此外,有機農業若持續用耕耘機翻土,會把土裡的碳排放到空氣中,所以要減少碳排放到空氣中,就要避免翻土,而要改成鬆土。

沃土很寶貴,能夠產生充裕的糧食,有可以涵養水分,增加蒸散作用(transpiration)促進降雨,又可以固定CO2。我們知道要尋找沃土,其實就是改善我們的土壤。台灣擁有深厚農業技術與科技能力,在沃土難尋的時候,我們應該投入更多的資源去研究如何有效並大規模地改善土壤品質,這實為科技介入農業的優先任務。

[註1] 計算方法請見 http://soilcarboncoalition.org/calculatio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