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Nature-Based Solutions and Agroecology: Business as Usual or an Opportunity for Transformative Change?

Published in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i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 65, No. 1, 2023)

Nature-Based Solutions and Agroecology: Business as Usual or an Opportunity for Transformative Change?: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i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 65 , No 1 – Get Access

以下是郭華仁老師發表在他 FB 上面的文章:
農業危機的自然解方:基於正規的生態農業才是正解〉近年談氣候變遷帶來的危機,常會提到基於,或本於自然的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簡稱自然解方。不過自然解方有真假兩種。

在氣候變遷的年代,農業不但得加以調適,還需要貢獻於淨零排放,這兩者當然都需要以自然解方為前提。自然解方的內容雖然各家說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在於發揮自然的最大能力來提供生態系統,以有助於克服人類面臨的挑戰,包括適應氣候變化、減少災害風險、以及農業上的糧食永續生產。

全球的農業生產者需要基於自然解方,把現行生產模式轉移到再生和恢復自然的生產方式,以維持高效與永續的糧食系統;這些生產方式需要能維持土壤健康、增加作物多樣性、增強授粉、以及基於生態的病蟲害管理等。其措施包括減少在農田上使用農藥化肥、使用減少耕犁與種植覆蓋作物的再生農法、採用作物輪作、間作、農林業、作物多樣化、田間四周設置緩衝帶來種草花、以及匯碳種植樹種,包括農林間作、樹籬等,這些措施都與生態農業相當吻合。

就農作物生產而言,自然解方提供三個好處:1. 透過土壤、濕地、和森林固碳的管理,來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2. 增強農業生物多樣性;3. 提升農業韌性,改善農家生計。

看起來透過自然解方,農業上是有很多可努力的地方,來有貢獻於對抗氣候變遷,不過在操作上需要留意,以免落入既有巢臼,效果大打折扣。
發表在《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i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新報告,Nature-Based Solutions and Agroecology: Business as Usual or an Opportunity for Transformative Change? 對此有充分的說明。

例如,種樹若採用建立單一栽培人工林的慣行作法,不少研究指出來,會對環境和社會影有所不利,特別是種植非原生物種,或者使用化肥等資材更會增加排放,降低生物多樣性。
再者,大農企業透過可持續資本密集農業(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氣候智能型農業(Climate-smart agriculture)、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等宣傳,認為有助於減碳,實際上仍鼓勵延續農藥化肥、大田單一化栽培的高投入慣行農法,企圖延續跨國公司的掌控整個食農體系。

文章指出,目前關於「自然解方」農業的研究,絕大多數的公、私經費都用在基於工業化系統的假生態農業(Junk agroecology);相對的,基於生態循環、在地知識方面的真正生態農業,其研究經費卻少之又少。唯有改變主流的研究投資,才能夠建立起韌性的農業、社會、與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