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

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 AT),是一種以當地脈絡(local context)為考量的科技發展(或設計)。這個脈絡包括:地理環境、生態、文化、社會倫理、政治經濟,此外,也要容易取得、合理價格的材料。除了因地制宜的特點,適切科技無須投入眾多的勞力和資源,即可輕易操作及維護,是門檻很低的技術,因此在低度開發及開發中國家被廣泛的使用,同時也可運用於已開發國家的鄉村或資源較匱乏之地區。另外,適切科技的進駐是經過周延思考,與在地人文地理環境處於共生的狀態,因此技術的使用,在不破壞環境和地景的情況下,得以永續的被運用,並且其效益可直接回饋予使用者。

「適切科技」或「中級科技」(intermediate technology)的概念,最早來自於印度國父甘地對「科技」的思考,認為能真正幫助人類的科技,並非精密、高度密集資本、高度倚賴能源的投入、大量生產的技術,甘地認為這樣的科技反而貶抑了人類的勞動價值,他不以為科技的運用和成效必然和經濟發展相關,甘地提倡自助式(self-reliance)的科技,而科技的力量來自於人類能有技巧的運用它、掌握其過程,並直接從過程中獲益(benefit,而非「利」(interest))。

由此,科技和個人的生活是緊密貼近的、互利的,而這樣的科技,甘地認為應該分散的(decentralized)發展,避免資源、知識的過度集中,造成人被科技控制、而非人掌控科技。 這樣的概念,被後來的德國經濟學者E.F. Schumacher大力提倡,透過其著作《小即是美-M型社會的出路》,更有系統及具體的闡述其核心理念:「一個人性化的科技,事實上是可能存活的,而且重新將人和他技巧的雙手以及有創造力的大腦,與生產程序結合在一起。它使用大量人力來生產而不是大量生產」(183),而適切科技的運用,是「由大量人來生產的方式在使用了現代知識與經驗中最好的一部份後,將有助於解構都市,符合生態法則,不那麼大量耗用稀少的資源,並且被設計成替人服務,而不適讓人成為機器的奴隸。」(176),是在個人或少數人的能力所可掌握及操作的科技,因此Schumacher將此稱作「中級科技」,也是「適切科技」概念之一。

一位對人類定居和發展甚感興趣的英國建築師 John F. C. Turne,認為真正的適切科技,是一般人為滿足個人生活中及社區必要的需求而使用的技術,讓他們毋須倚賴無法掌握的精密技術;科技的使用應以地方為據點,發展足以增進地方居民使用並掌握科技的能力,藉此滿足地方的需求,而非高度倚賴那些超乎常人可控制的系統性技術。

情境分析

適切科技在低度開發國家、以及工業化國家的鄉村被廣泛運用。主流科技多著重於高科技的研發,因其帶來高額利潤,然而高科技的發展通常和平民百姓的生活相去甚遠。適切科技的運用,試圖填補傳統發展進程的空隙-過度將科技投注於城市,並且需要高資本及精密技術。適切科技不必然是低技術的科技(”low” technology),而更是結合現代科學研究,將發展完備的科學知識,透過簡便的材料操作,讓技術得以高效率且不需大量資材及人力的被應用。

在工業化及高度發展的國家,適切科技的概念主要訴求「人性化的科技」,並在科技應用的過程,對自然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對E.F. Schumacher而言,適切科技可為人類的生活和環境帶來福祉,且得以被永續的使用,因此,適切科技亦被使為「適切且永續的科技」(Appropriate and Sustainable Technology, AST),除了功能性強、可被廣泛地運用,加上利用易取得的材料而使得成本相當低廉,適切科技也通常很耐用,或者容易被修護。

水資源運用

由於水通常需處理,才能供給家戶使用,特別是飲用水,所以無論從自然水體(如河川、溪流、水圳、水井等),或者人工儲存的雨水,都須經過處理的過程。於此,適切科技的應用可從改善水質的處理過程著手,殺死水中可能引發疾病的微生物,最保險且安全的方法,就是將水煮沸,或者研發濾水裝置、化學消毒,或者紫外線照射(包含太陽光),而這些方式,需確切針對使用目的(point-of-use, POV)進行設計,發展小規模的技術,在家戶或社區內被人們易於使用,且原理簡單且小規模,操作簡便、便於維護,可滿足日常生活的實質需求;同時,因資材的使用多隨手取才或利用簡易、低成本的器具,因此得以發展永續使用的技術。

實例舉凡雨水收集系統,因為發展出小規模及低成本的設備,使低所得國家-比如南亞和東南亞等國-運用此技術的人口逐年增加;而在這樣的區域,技術在數量管制及品質保證之下,雨水蒐集設備得以發展出各式樣不同的具體設計方案,以及水質檢測的設備。 雨水收集,雨水回收要有三要件:集水面、水道以及儲水器,屋頂的集水面雖小,但透過巧思將雨水回收用來提供給過路行人、公眾使用, 這產生的公共效益超乎集水量多寡的計算意義。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陳建志)自行設計了一套屋頂雨水回收,並加裝一個寶特瓶,用以自行決定澆灌量出水的多寡。全部約 100 公升的雨水回收設備,花費竟不到 1000 元。

能源的運用

微型發電需要的能源來源少,可應用於偏遠地區或者需移動的區域,「軟性能源科技」(soft energy technology)被視為是最適切的可更新能源。來源及規模適切的能源科技,特別適合應用於偏遠地區,或者僅須小規模發電的使用。 可作為發電來源的能源如下:

  • 太陽能收集器
  • 風力發電(可設計為家用型渦輪設備)
  • 人力踩踏或手轉的輪子
  • 生植能源
  • 其他零排放的能源

另外,尿液所產生的氫氣,也可做為產生能源的來源,利用尿液所產生的氫氣所發電的效能比,是從水裡收集到的氫氣以作發電用的 332%。 至於電力的儲存設備,可考慮選用車子的電池、耐久的風輪、壓縮空氣的能源機、幫浦等等。

利用整體思考、結構性(以當地可用能源及器材為最優考量)的能源設計,發電的效能可以更為進步,且推展其適切性,包括小規模或簡易的設計,因此便於操作,且顧及當地環境的永續,將發電的過程所造成的污然降到最低、或者零汙染。

食物生產

食物生產在這裡的基本概念,包含自主的、小規模的(如適用於都市的建築物或者社區)。一些集約且勞力需求量低的食物生產系統,被應用的地方包括都市農耕、室內種植,而室外種植則可採用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食物森林農耕(forest farming)、免翻土農耕(no-till farming)。

戶外的灌排系統需要特別設計,以達到最佳的管制範圍內(最好種植當地的原生種,或者是一當地環境的作物)。 栽種過程中使用的器具最好以簡便為原則,避免複雜的操作、難以被取代、或者製造汙染。溫室也是可以使用的,通常會直接在溫室內設計灌排系統。 適切科技應用在食物生產方面,相較於傳統農耕,可大大減少勞力需求,又相較於現代化農耕,也無須大量能源、製造大量汙染,且設備更為便宜、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