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謝慶芳,台灣有機農業的導師

轉載自:[論壇存檔] – 花花世界 – 生活花卉園藝論壇

提起謝慶芳,有機農業界的農友都知道這位「謝技正」。因為就是他,找出了糖醋液與木醋液的妙用,才讓有機農業變得可能!

  糖加醋的結果,不但可以讓植物體生長快速、更加強健,又可增強抵禦病蟲害的能力。如果還是出現病蟲害,就再噴灑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如果再不行,就使用大蒜加辣椒!……

  這些步驟聽起來好像是在開玩笑,但事實上,這正是謝技正研究有機栽培二十餘年的精髓所在。即使他已經從農業改良場退休,這些微小的微生物菌仍是他持續關心的大事。

  以往,對於不使用農藥也能生產的有機農業,台灣大部分的農民恐怕都會覺得難以置信。到了1980年代,在日本推行有機農業不遺餘力的MOA到台中區農改場訪問,激勵了原本就有意推廣有機農業的場長謝順景先生,台中區農改場小規模的有機農業田間試驗就此展開。而負責這項試驗計畫的就是謝慶芳技正。

  在當時,有機農業對謝慶芳而言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因為謝慶芳原本是負責土壤肥料的試驗栽培及分析,對有機農業的專業並不熟悉,二來,台灣屬於高溫、高濕的亞熱帶氣候,若不噴灑農藥,農作物很難種得好,因此,願意配合有機栽培的實驗與推廣的人不多。儘管如此,有著場長的支持,謝慶芳對於有機農業的研究仍舊不遺餘力;從無到有,帶著農民一起學習,甚至負笈日本、美國等地參觀、研習。

  談起開創時期的實驗過程,謝技正謙虛地說,是因為沒有人要做,所以才輪到他。首先,他在一分地的試驗田裡敷蓋稻稈來防草,並且用手工拔草;雖曾因使用太多氮肥,導致稻子倒伏,不過後來修正用肥,就已漸入佳境,終於慢慢摸索出有機稻的培育方式。

  當年的田間試驗團隊是以小瓢蟲為名─小瓢蟲有機栽培聯合試驗農場,包括東勢的有機蔬菜,及彰化埤頭、南投草屯的有機稻。謝慶芳說,剛開始時,大家都不看好有機栽培,但經過田間試驗後發現,其實光是「糖」加「醋」,就能解決大半的蟲害問題了。

——————————————————————————–

  後來,彰化縣埤頭鄉在1995年正式成立了第一個有機米生產班。剛成立時,班員有十多個,生產面積達四十多公頃。但因為這些有機稻田分布過於零星,無法集中管理,且容易遭受鄰近農田慣行農法的農藥污染,導致有機稻田的田間管理更加不易;目前只剩下四個人繼續種植有機稻米,而鄭進發就是其中一人。他不但一路堅持有機稻米的生產,同時也投入了有機蔬菜的領域。

  身為第一批和謝技正配合從事有機稻米田間實驗的耕作者,鄭進發說:「當時大家雖然都不瞭解什麼是有機農業,但只要說是要實驗,都會配合。」就這樣懵懵懂懂、跌跌撞撞,鄭進發也走進了有機的世界。

  經過謝技正輔導的,大多以農民為主,但也有其他人前來請益。陳裕豐就是一個例子。他原本是從事板金行業的黑手,1995年偶然在《農友》雜誌中得知謝技正,於是特別從新竹驅車到台中向謝技正討教。經由謝技正的長期教導,陳裕豐從完全不懂耕作,到目前租了四、五分地,耕種的作物超過二十種,甚至連黑芝麻也在其中。他說:「謝技正是我這一生中遇過最好的人,知無不言,不會留步。在現今的社會,這樣的人已經不多了。」短短的一句話,精準地描繪了這位有機農業的播種者。

  此外,陳裕豐還學著自己做堆肥。為了確保堆肥的品質,他自己買材料。從學習土壤及灌溉用水的檢測,到自做堆肥,就是為了要學會有機耕作的全部流程。他說:「如果要完全依照有機農耕的標準來耕作,目前是賺不到錢的。」但陳裕豐仍以有機耕作為樂,「家裡三餐要煮的,全部可以在這塊田裡找到;縱然不是很豐富,但種什麼就吃什麼,即使沒賺到什麼錢,至少也賺到了健康。」

  「從陳裕豐的例子,可以看到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已經從無到有,技術上也有點成就,比較缺乏競爭力的就是生產規模。」謝慶芳語重心長地說:「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目前還停留在點的階段,線或面的連結都還沒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