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菌絲快跑:紀錄片~神奇的真菌

原載於農友雜誌 104 年 5 月號

fantastic fungi

最近網路推特(twitter)一直大力放送著一個紀錄片募款的訊息,這部紀錄片的叫做「神奇的真菌(Fantastic Fungi)」[1],希望募資美金 12 萬 5 千元,將有關真菌重要的科學發現、鮮為人知的真菌世界呈現給世人。導演是世界上知名的縮時攝影師路易-史瓦茲伯格(Louie Schwartzberg),透過鏡頭,與大家探索這個廣大、令人驚奇的真菌世界,他們發現,原來真菌是非常巨大的有機體,世界上最大的真菌菌絲覆蓋面積超過 2,200 英畝(約 890 公頃),並且已經存在超過 2000 年。

而這部紀錄片的另外一個靈魂人物是知名的真菌學者(mycologist)保羅-史特梅茲(Paul Stamets),可能許多人已經在網路 TED 頻道看過他的演講~「香菇舊地球的六個方法(6 ways mushrooms can save the world)」[2],然而,保羅更重要的貢獻是在 2005 年出版了他研究真菌、微生物的巨著《真菌快跑(Mycelium Running)》,這是他浸淫在這個領域 35 年的晶華彙總。

除了這部紀錄片之外,《藍色經濟》作者剛特-波利(Gunter Pauli)在書中也提到一個「果肉變蛋白(Pulp to Protein)」的計畫,這個計畫是一個叫做奇朵(Chido Govera)的辛巴威女孩利用咖啡果肉、咖啡渣來種植香菇與貧窮對抗的故事[3]。

為什麼要提這些真菌、菌絲、香菇的事情,主要是因為,我們長期忽略了這些地球為數眾多,但是體型微小的成員~微生物菌(microorganoisms)對整個世界生態的偉大貢獻。他們不僅神奇,能夠創造經濟價值之外,對於人類來說,微生物菌最真切的價值在於土壤的維護與重建。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KF)微生物菌

近年,由於旅美華僑陳瑞芳小姐的大力推動 KKF 自然農法在台灣對大家並不陌生。Khao-Kwan Foundation(米之神基金會,以下以 KKF 簡稱)是泰國推廣可持續農業理論及實踐的非政府組織。KKF的工作內容的大方向是發展可持續性地區性的農業,工作目標則是發展稻米的種子(育種)、地區性之計畫(包括了解非進行有機耕種之農夫使用農藥所遭遇的問題)、為農夫進行農業技術培訓課程、農夫學校、並對於政府的另類農業政策、生物多樣性、環境議題進行施壓等等。

KKF 最早源自「適用技術協會(Appropriate Technology Association,以下以 ATA 簡稱)」 於 1984 年在東北推廣的魚米文化計畫,1989 年,KKF 獨立於 ATA ,並以「農村與生態建設技術協會(Technology for Rural and Ecological Enrichment,TREE)的名字成立了辦公室。TREE曾得到德國及荷蘭基金會的資助。1998年,以「米之神中心」的名義註冊。KKF部分受英國樂施會贊助。KKF辦公室位於素潘武里省(Suphanburi Province),此省份自古至今都是泰國重要的米倉。隨著綠色革命的產生以及與時俱進的農業現代化,使得農夫們種植稻米時使用了非常多的農藥,在農藥的購買上花費鉅資,農家因此負債累累,而農藥、化肥也對環境造成傷害,米之神基金會作為對這種發展的回應,以實施可持續發展農業支援計畫,從理論到技術範疇,引入可達到自然農業或生態上合理的農耕方法。(資料來源:游擊女孩看世界

KKF 的農耕發法大致分為三部分,一、在地微生物菌的培養;二、稻米選種;三、觀察與生態的防治病蟲害。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第一部分微生物菌的培養。

農民就是科學家

一般大眾說到「微生物菌」大家的直覺就是「那是很艱深的學問」、「會不會感染」…,然而,米之神的執行長 Daycha Siripatra 深知,健康的土壤是一切的根本,而健康的土壤有賴於強健的微生物菌相與穩定的有機質供應。他到台灣分享微生物菌製作與採集的技術與知識,讓我們看到找到創造沃土的關鍵的線索在於本土、族群多元、活性強大的微生物菌,而這樣的工作,並不需要昂貴的設備,高深的學識或者冒著生命的危險,它就像過去鄉下老祖母醃蘿蔔一樣自然,一樣的普通。

他告訴你如何透過人的眼睛、鼻子,去找到附近樹林、森林裡面富有多樣微生物菌的土壤,把他們帶回家,然後複製、放大。我們都知道,微生物可以把有機質分解,產生植物需要的化學養分,他們就像肥料工廠的工人,住在工廠(就是泥土)裡,你只要給原料(有機質、水份)合適的環境,他們就幫你把一批批的肥料製作出來。去找活性強大的菌就是尋找好工人,帶回家,讓他們大量的繁殖,替你工作。

然而,一般的人會認為,這些微生物菌當中,一定有些很會做肥料,有些有害,我們只要很會做肥料的菌就好,把這些菌留下來,其他的就丟掉,以免造成危害與浪費,然而 KKF 卻強調多樣性與平衡的重要,也就是因為這樣,它不用去「單純化」微生物菌,也就不需要昂貴的設備,因此,每一個農民都可以從事這樣的工作。

針對 KKF 不特別挑選少數「有效菌種」的作法,我有一次機會當面請教 Daycha,他告訴我,微生物菌多元的族群就像是一個都會,一個安全、穩定的都會,每一種成員都很重要,而且相互效力,這樣的都會才會自行調節運作(self-regulation),持續健康,泥土也是這樣,讓多元的微生物菌彼此幫忙,彼此制約,把好的土壤創造出來,多樣性、平衡,才是真正的健康。

你擁有了這些微生物菌

想像一下,當你的手上擁有了一公噸的微生物菌,你要怎麼用?你擁有了幫你製作肥料的千軍萬馬,你要怎麼運用他們?KKF 教農民,把微生物菌做成液態,從農田的水頭倒入,讓他流入田裡,幫忙把田裡的有機質分解掉,給稻子當肥料;把微生物菌水倒在桶子裡,把福壽螺丟進去,一個月後,你就有很好的液肥可以使用;把菌水和蔗渣、落葉混入菜畦上面,這樣土質很快就會變好…。我試驗過大約五分地的面積,50 公斤的微生物菌土混入 50 公斤的糖蜜與 50 公斤的米糠,就可以製作出一噸的微生物菌液,可以使用三個月到半年,成本約 2000 元。

你還可以自製有機肥料。在許多從事自然農業的書或團體都很推崇一種稱為伯卡西(Bokashi)的肥料,網路上也有很多教學的影片,不過都顯得有些複雜。以下是我的個人經驗,你可以試看看。我最早是在 2013 年 8 月開始,配方非常簡單,豆渣:米糠 = 1 : 1+(1+ 表示米糠可以多一點點),然後,加入液態微生物菌,讓濕度大約在 50~60% 左右,均勻混和之後,密封,一個月之後,中興大學檢驗,結果是:有機質 91.1%、全氮 2.55%、磷酐 4.15%、氧化鉀 2.03%、PH 4.2、含水量 60.5% 以及碳氮比 16.4。

結語

今年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目前擔任 KKF 自然農法在推廣中心總召集人的陳瑞芳小姐還會邀請 KKF 執行長 Daycha 先生到台灣來做巡迴演講與交流,我十分建議大家就進去參加,親自與這位親近自然、農村與農民,謙虛慈悲的農業先行者,親自的交流與互動,讓沃土重回您的腳下。KKF 在台灣的巡迴演講行程可以留意「KKF 在台灣」這個網站(http://kkfintw.wordpress.com)的公告。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