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社區糧倉倡議

「社區糧倉」指的是在城鄉交界,一個一個由社區的家庭所支持、共同承擔風險的生態(合作)農場。我們稱這種農場為社區協力農場(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Farm, CSA)。 農場本身也許無法完全供應都會所有的食物,但是它們會成為都會糧食的匯集地,並且是整合都會支持健康食物、健康環境以及公平分享永續環境力量的重要據點。

緣起:都會安全糧食供應模組

一個都會的糧食需要除了主食、雜糧、蔬菜,還需要油脂、蛋、乳、肉與水果。想像一個都會,若是可以在最小的範圍內達到自給自足,那麼,它的糧食來源分布可以用「圖一:都會糧食圈模組」規劃。

圖一:都會糧食圈供應模組

在這個規劃以同心圓的方式呈現,但是,並不代表一定要是同心圓發展,分區主要的考量是食物的運送碳旅程、社會效益以及食物生產的適地性。把都會本身當做都會糧食供應設計裡的第 0 區,城鄉交界(puri-urban)是第 1 區,發展 CSA 農場,種植蔬菜;郊區(suburban)是第二區,負責主食、雜糧、油脂的供應;里山(日語 satoyama,指的是山與平原的交界處)是第三區,發展小規模的畜牧場、果園;奧山(日語 okuyama,就是我們稱的後山)提供微生物與農務所需的相關資材。

圖二:仿照樸門永續設計的分區慨念所設計出來的都會糧食供應模組

願景:讓生態農場像珍珠一般掛在都會的頸項上

請大家想像一個都會被 CSA 生態農場環繞的景象,生態農場與周遭的稻田、雜糧田、畜牧場、果園緊密的連結著,以最靠近都會的 CSA 農場作為這些糧食的匯集地,然後每週把多樣均衡的食物送到社區。這樣一來,社區的支持力量,自然就會遍滿都會的周遭,沒有中間商的介入、以認識代替認證,社區認識自己的農民、農地以及食物的種植方式與處理過程。

然而,這幅景象要實現的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多,訓練精良、具有高度合作意識的優秀農民與社區居民,並且要有陪伴創造合作農場的育成中心(incubator center)。這就是為什麼要發起社區糧倉工作小組的原因。

社區糧倉行動:訓練並陪伴成立農場

當社區大學開始有意識的集結社區的力量,將擁有城鄉經驗或者喜愛農村生活的退休或屆退人員集結,透過課程,與樸門永續設計的實踐者、自然農法農夫、學界、官方結合,組成社團,由社區大學協助尋找實驗農場場地,組成「社區糧倉工作小組」。

社區糧倉工作小組加上一個實踐場地,就形成一個以培育新的小規模生態農場為目標的「育成中心」,理論加上實作,激盪出越來越多的新秀農夫,然後,協助新秀農夫,建立自己的 CSA 農場。

標的區域

這份倡議書所鎖定的標的區域是城鄉交界的地區,透過建立城鄉交界的諸多社區協力農場,讓更多的都會居民可以親近生產食物的地點,也讓生產食物的地點作為都會生態服務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