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婦女節快樂,食物非商品

最近鳳梨的事情也讓我又回想到 2012 年的一篇資料,把食物商品化究竟恰不恰當,如果不把食物商品化,那麼農民如何在資本社會底下生存?

Food as a Commodity〉,作者是佛蒙特大學植物和土壤科學的名譽教授弗瑞德-梅葛多夫(Fred Magdoff),他與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合著了《每個環保主義者都需要瞭解資本主義》。

若是從照顧人類基本生存需求的角度來看,全球豐裕的食物供應但世界卻存在著普遍的營養不良和飢餓,這之間的矛盾主要來自於我們把食物商品化,就像任何其他商品一樣。

以銷售和利潤為目的的生產,而不是以使用為目的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的一個鮮明特徵,基本上所有的商品交換都是在市場上進行的。在資本主義早期階段,當大多數人還在土地上生活和工作時,很大一部分糧食的生產是為了在農村就地消費,並不作為商品存在。然而,靠近發展中的城市和靠近水運的農民將糧食運往工業化的城市中心。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征服了世界上大多數社會,糧食的商品性變得更加明顯。

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是為了生產商品來銷售,無論「產品」是食品或是保健…等等的絕對必需品,還是私人噴氣式飛機或大房子等奢侈品。越來越多的自然界,包括水資源和生命基因,都被置於私人控制之下,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而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

台灣新一代的農業要繼續在這樣的泥沼當中攪和嗎?

原諒我沒有時間把資料翻成中文,也只能草草的看,囫圇吞棗,但是,我期待群組有夥伴可以把這篇資料讀完,回頭留些訊息給大家。

祝婦女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