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合作農場整體行動想法及規劃

目前台灣的社區大學最大普遍具有的優勢是擁有一群為數眾多,已經擁有高等教育,受過平均 20 年各種完整專業訓練與實務經驗,出身農家,或是羨慕農村生活的退休族群,我們若是能夠集結他們的力量,作為實際支持(也可能是引領)小農團結與發展的力量,更具野心一點,若是妥善將他們導入農村,他們所蘊含的知識能量可以促使一個可以自我學習、自我研究、擁有寬廣知識,能夠自由運用人類文明的農村誕生。

目前,我們希望踏出的第一步是:在城鄉交界建立整編都會支持小農力量的據點~合作農場

什麼是合作農場

合作農場是一種基於合作社概念所建立的農場,他是一群社區居民,為了滿足「健康食物」的需要,依循合作社的使命、價值與原則,在社區附近所建立的農場。

這裡說的「健康的食物」不單單是指食物本身沒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它還包括:食物的生產過程,對於環境的影響應該是積極正面的,而非造成環境負擔;對於動物來說,是以人道對待;對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來說,是公正公平的。

合作農場以合作社的原則來運作,目標擇是朝向發展成為一個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的模式,將消費者(社區)與生產者(農場)結合在一起,一起共同承擔風險與豐收。

合作農場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個可觸摸(tangible)的連結,真實的連結食物生產者與消費者、生產者與生產者、消費者與消費者。因此,合作農場會具有底下的幾個特點:

  1. 合作農場是一個食物的集散地。
  2. 生態農業知識與生產技術的連結點。
  3. 食農教育的場所。
  4. 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與器械工具的連結。

總歸來說,合作農場是用來整編(都會)社區對於生態農業、小規模生態農場的支持力量。

合作農場怎麼開始?

當有一群人,因為共同有「健康食物的需要」,覺得建一個農場來生產食物,然後,跟自己購買食物這樣的事情很酷,就可以成立合作農場。不急著立案,先讓夥伴習慣聚集,建立默契與互信,並且慢慢的增強合作農場的農耕技術與知識。

實際的作法是:招聚 7-15 個夥伴,共同出資,一起尋找一塊附近的土地,依照合作社原則,訂定管理辦法,一起耕作,開會訂定價格,購買自己的農產。若是產出不足,則共同去拜訪附近的小農,尋找安心的「健康的食物」來源,請小農將農產送到合作農場,順便在合作農場做實際農務生活與技術交流。這群人要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所以的事情都是:共同決定!大家都是老闆」。

更詳細的說明如下:

合作農場除了社員自己彼此之間合作,也要與小農合作,並促成小農與小農合作。因為,一般的情形下,合作農場的食物產量以及多樣性往往都不足,所以,大家可以一同拜訪附近的小農,談好合作的方式,將小農的農場視為合作農場的延伸;

當有一群有共識的夥伴之後,不論種植的技術如何,都可以先討論合作農場的運作規則(或者稱為管理辦法),決定下列的事項:

  • 合作農場的價值觀、哲學、中心思想與主張;
  • 繳交多少股金;
  • 決定如和計算社員的貢獻;
  • 選擇農場的位置與面積大小;
  • 農場需要那些角色,以及分工;
  • 合作農場食物的定價;
  • 合作的小農如何選擇與認定;
  • 收取多少通路費;
  • 各個角色的權力、義務,以及
  • 其他

最後,將這些全部訴諸文字(一定要寫下來),並且公布給大家,並作為後續舉辦入社說明會的重要核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