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 Top-lit Updraft (TLUD) 是來自於國際生物碳先導計畫(International Biochar Initiative)網站裡面提到的「生物碳爐(biochar stove)」。
所謂的生物碳(biochar)指的就是在缺氧的狀況下,用熱將木質、纖維質的材料熱裂解(pyrolysis),就是所謂的「碳化(carbonization)」。
Wikipedia 說「生物碳(英語:Biochar),又稱為農業碳(英語:Agrichar),是使用於農業用途的木炭,它是熱裂解生物質能原料之後的產物,主要的成份是碳分子。它不被當成燃料使用,而是被用來改良土壤,幫助植物生長,以及碳收集及儲存使用。
因為對亞馬遜黑土的研究,讓科學家開始對生物碳發生興趣。在日本,在農業上使用生物碳也有長久的歷史。
近年因為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溫室氣體造成氣候變遷影響,讓科學家開始重視生物碳。因為它可以捕捉與清除大氣中的碳,將它轉化成非常穩定的形式,並儲存在土壤中達數千年之久。
他們發現使用生物碳可以增加20%的農業生產力,淨化水質,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更重要的發現是,生物碳似乎能夠捕捉大氣中的一氧化二氮及甲烷,大幅減少溫室氣體。」
之後,我就繼續尋找是否有給小規模農場使用的碳化爐,我找到了這一個影片:
從這個影片,我手繪一個設計圖,用餅乾罐做了模型,然後,請鐵工朋友幫我做了爐子試驗。
最後,鐵工朋友幫我適當的修改之後,成品就是這樣:
原本影片裡面的碳化爐是用來碳化木屑(影片是說 wood chips),那是用碎木機把木頭刨碎,曬乾,然後填入碳化爐。之後,在頂端點火,然後蓋上煙囪,慢慢的將木屑在缺氧的狀況下碳化,這個過程稱為熱裂解(pyrolysis)。在台灣,木屑不多,但是乾燥的稻殼很容易取得,所以,您可以用稻殼來替代木屑,而最後的成品就是「碳化稻殼(carbonized rice hulls)」。
另外一個我在千甲聚落CSA計畫中製作碳化稻殼的方法,可以參考菲律賓稻米研究中心的這份「碳化稻殼的文件」,裡面也有一份有完整的設計圖。
至於碳化稻殼的用處,我摘錄在這裡:
稻殼碳化
工研院「直立式」生質能碳化爐的設計,將稻殼碳化處理後,產生兩大產物,一是稻殼經低氧燃燒後,所得到的「稻殼炭」;二是收集稻殼低氧燃燒後的煙,經過冷凝之後,所取得的「稻殼醋液」。「稻殼炭」的 pH 值在 7.0 以上,可增加土壤的有機介質,有助改進強酸性土壤 pH 值之功效,並可大幅減少氮肥使用量約 40%,並可添加鉀、磷、氮等形成有機複合稻殼炭生態肥料;「稻殼醋液」則具備驅蟲效果,在有機耕作方面,對於土壤防治與防範病蟲害有一定的成效。
有機複合稻殼炭生態肥料
稻穀為黑色之素材,可使地溫、水溫提升,並因介質透氣性良好,增加根部氧氣供應,促進植物之生長及減少危害。可使砂質土壤保水力增強,減少乾害;可使黏質土壤鬆軟,減少濕害。因主要成份為二氧化矽,與土壤成分相近,可視為土壤代用品,並含可溶性矽多,可增強植物抗病性。
天然稻殼液病蟲害防治劑
稻殼液加上適當天然物具有強的殺菌、殺病毒作用。對於抑制或消除植物病蟲害有相當顯著效果,並減少農藥施用增進地力。可稀釋後添加天然有機物形成病蟲害防治劑,促進土壤有益菌的繁殖,並抑制病原菌。 稻殼碳化處理得到「稻殼炭」與「稻殼醋液」,讓一公斤稻殼的價值,從原本的3元變成78元,增加26倍的價值。
菲律賓稻米中心的方式比較簡單,速度也快,但是擔心的是風太大、下雨的天候。另外,也比較多煙產生,也需要去翻攪,增加許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