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樂鮮良房
聯合國糧食組織:生態農業技術業已成熟
2016年1月18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佈的新書《Save and Grow in practice》詳述如何利用保護生態系統的方式生產玉米、稻米和小麥等世界主要穀物,達到“節約與增產”的兩個目的。書中借鑒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案例研究,說明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農業技術如何幫助小農增加穀物產量,提升他們的生計,並增加其對於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
全書主要分成四個章節:『穀物與我們』、『朝向永續的穀物生產』、『節約與增產的農耕系統』,以及『前進之路』。
穀物與我們:是時候改變過時的方式
全球穀物的生產基礎與糧食安全,正受到各種因素的威脅,包括地下水枯竭、氣候變遷、環境汙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於此同時,為了在2050年養活未來人口,全球糧食產量需要增長60%,而且將主要依靠現有耕地。因此,小農更加迫切地需要同時增加產量和產值,及減少耕作成本和環境成本。
朝向永續的穀物生產
全球穀物生產已開始轉型,朝向實踐“節約與增產”的關鍵行動。“節約與增產”模式主要由五大核心元素整合而成:保護性農業:最大限度地減少土壤擾動並使用土表覆蓋和輪作;土壤健康:提升土壤有機物質含量,如種植固氮植物替代礦物肥料;改善作物與品種:選擇多元且互補的作物,並提升品種的產量、營養及韌性;有效率的水資源管理:增加每單位用水的生產量,其方法包括雨水利用、畦灌溉等;病蟲害綜合防治:病蟲害防治的第一線就是建立健康的農業-生態系統,好的生態農業系統能減少農藥的使用並維持作物產量。
節約與增產的農業系統
本章從全球開發中國家中挑選了11個例子作為“節約與增產”實踐的解釋:
- 東非的“推拉農業系統”(Push-Pull System),於玉米田間作抵制(推)害蟲(Stem Borer)的作物,並於周遭種植吸引(拉)害蟲的作物,解決蟲害問題。將推拉作物作為飼料亦能增加牛隻的產量;
- 亞洲的“水稻強化栽培系統”(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SRI),以生態農業方法,減少肥料、種子的使用,以增加水稻田的產量;
- 中美洲的“刀耕覆蓋”(Slash-and-Mulch),於次生林下直播蜀黍及豆類,並將砍下的樹及灌木直接覆蓋於表土,待蜀黍及豆類收成後,再種植玉米,過程中保留高價值的樹木、果樹、薪材等,僅在必要時才砍樹;
- 全球的“小麥/豆科輪作”,利用豆科植物固氮,增加小麥的產量;
- 拉丁美洲“玉米與臂行草(Brachiaria)套作”,臂行草為非洲的原生作物,韌性高、害蟲少,拉丁美洲的小農將其與玉米套作,預防土壤夯實,提升地利,將臂行草作為飼料亦能提升牛隻60%的生產力;
- 印度中央平原,採行“不整地栽培”以節省成本及增產、“水/旱田輪作”以減少50%的用水、“雷射輔助整地”以增產、以需求為基礎的肥料管理、利用豆科抑制雜草;
- 全球“玉米/豆科輪作、間作、套作”,與豆科輪作能使玉米增產25%,與豆科間作能使玉米增產33%;
- 亞洲”魚稻共生”,農民在稻田中養魚,一公頃稻田可以產出多達750公斤魚,這些魚提供家庭所需的營養,並提供稻田天然肥料和殺蟲劑,使農戶的收入較單種稻米增加四倍;
- 南非尚比亞與馬拉威”農林混植”,在豆科的相思樹(Faidherbia albida)下種值玉米,可提升玉米田的養分及調適旱災,相思樹在雨季早期呈現休眠狀態,故不會和玉米競爭水、養分和陽光,其葉片及果莢又可作為牲畜的飼料來源。
- 中亞哈薩克的”不整地栽培、直播小麥”,較整地栽培有更高的產量,較少的生產成本。小麥與其他作物輪作,能同時增加收入、保護土壤、抑制雜草發芽;
- 南亞與東南亞”玉米與稻米輪作”,改於旱季種植玉米,解決旱季缺水的困境,提高收入,甚至配合玉米蔬菜間作,加乘收益。
前進之路
實踐“節約與增產”的農業,需要國家政府、國際組織、私部門與社會公民等各階層的參與協調。決策者的關鍵挑戰包括:
- 在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中,提升農業的“節約與增產”;
- 通過政策,加速農民採行永續生產系統;
- 增加農業的投資;
- 建立並保護生產者取得自然資源的權利;
- 提倡更公平、更有效率的市場和價值鏈;
- 支持長期的農業研究和發展;
- 鼓勵符合小農需求的科技研發;
- 加強與農民的溝通並協助其增加產量;
- 強化正式與非正式的種子系統;
- 善用國際組織、工具與機制。
【參考資料】
Save and Grow in practice, FAO
樂鮮良房在台北成立農藝實驗室,包括研發植物工廠、屋頂農園、垂直農耕、療癒農藝產品等。擁有生態有機的大地農場,以農藝為本,強調友善耕作,重視田間美學。
Source: 聯合國糧食組織:生態農業技術業已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