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檢驗與土質檢驗時,都會有一個導電度(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的資料,這篇文章找到了中山大學與農試所的資料,分別介紹水導電度與土壤導電度對農業的影響。
簡單說,導電度就是導電能力強弱的指標。大多數的無機酸、鹼以及鹽類均是很好的導電體,所以導電度高的水,要不就是太酸、要不就是太鹼,或者是含有大量的鹽類,這都不是合適的灌溉水。
至於土壤的導電度,它是土壤滲透壓的指標,滲透壓太高會導致土壤水滲透壓過高,植物的根無法正常吸收水分,嚴重則會造成植物枯死。
水
導電度是量測水樣導電能力之強弱,為將電流通過 1 平方公分斷面積,長 1 公分之液柱時電阻(resistance)之倒數,單位為毫姆歐/公分或微姆歐/公分表示。
導電度的大小與水中解離之離子含量之多寡以及溫度有關。一般物質在水中解離產生電流,陽離子跑向陰極,陰離子跑向陽極,大多數的無機酸、鹼以及鹽類均是很好的導電體,但是某些有機分子如蔗糖及苯在水中不易解離,導電度相當小。導電度之測定,可以用標準導電度溶液先行調整導電度計再行測定,有些導電度計可測定導電度範圍很小,或者即使很廣,其靈敏度很差,只適合用於海水或半鹹水,有些又只適合於淡水,因此宜備有至少兩部導電度計,一部測定鹹水,一部測定淡水用。
新鮮的蒸餾水其導電度約在 0.5~2 微姆歐/公分,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增加,增加的原因為空氣中之二氧化碳或氨等跑進去之緣故,美國飲用水其導電度在 50~1500 微姆歐/公分之間,台灣的湖泊水為 100~400 微姆歐/公分左右,工廠廢水導電度一般較高,往往超過 10,000 微姆歐/公分。
在環境監測上,水之導電度常被用來評估水體是否遭受污染的指標,用途相當廣泛。尤其因為海水及淡水之導電度差距非常大,在海岸地區監測是否有海水入侵現象時,導電度更屬不可或缺之指標之一。
灌溉水品質之等級,導電度為重要之評估標準之一,依美國鹽性研究所之分級,將水導電度分為六級,自C–1至C–2,灌溉水之導電度可由0~250微姆歐/公分的C–1級至>6,000微姆歐/公分的C–6級,鹽分越多愈不適合灌溉,台灣省灌溉水質標準亦有導電度小於750微姆歐/公分支限值,亦即C–2級以內者,才符合灌溉水標準。
參考資料:水質分析方法簡介
土壤
土壤電導度值會隨測定方法而異,學術上常用者為測定土壤飽和抽出液之電導度,農業上應用則有土水比 1:1、1:2、1:5 等多種不同方法。一般而言,水的比例越高所得測值越低。此外,測定時所使用的容器必須確定是乾淨(以去離子水或蒸餾水清洗過),且使用去離子水或蒸餾水作為測定水源,方能去除水中鹽類的干擾。
土壤電導度值過高,會導致土壤水滲透壓過高,植物根無法正常吸收水分,嚴重則會造成植物枯死。一般土壤飽和電導度值若低於 2mS/cm,對大部分作物生長均無不良影響,2-4mS/cm 時極敏感作物生長會受影響,4-8mS/cm 則中度敏感作物會受影響,8-12mS/cm 則中度耐鹽作物生長也會受影響,大於12mS/cm 則連高度耐鹽的作物都會受影響。
若所採用的測定法為土水比 1:1、1:2 或 1:5,則標準應下修,一般飽和電導度值除以 6.2 約可等於土水比 1:5 之測值。
資料來源:農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