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合樸 CSA 農訓雜誌第一篇~很爛變很好
農業是最爛的行業?
如果我們以現代主流價值和商業邏輯來看農產品,會發現農業真的是個很糟糕的行業:
一、東西會壞掉。農產品和工業產品不同,容易腐壞。面對消費者,農民有沈重販售壓力,賣價自然會隨時間越壓越低,然而消費者的錢不會壞,是故雙方的立足點先天上就不平等。
二、獨特性和區隔性很低。農產品的外型都一樣,香蕉不是i-phone,每根香蕉都長得差不多,跟誰買都可以。甚至,不買香蕉也可以,因為還有梨子、蘋果……可以替換。
三、通常在短期內盛產。譬如芒果最好吃的時候,正是全部同時大量成熟的時候。
四、天災風險很高。尤其是在台灣,一年平均三到四次的颱風。
想像一下如果你要開一家店,賣的產品很容易壞掉,而且沒有特色,附近還有很多人同時都在賣一樣的東西,一年有三到四次可能血本無歸的意外發生。試想,這種生意還能做嗎?
進而我們可以理解為何現今「假食物」會當道了。為了克服農產品的生鮮「缺陷」,業者想方設法讓它不易腐壞,可長久保存,並進一步強化特色,外型要美觀、口味要重,方能吸引顧客。簡言之,食物在消費端的模樣越接近工業產品,就越能適應這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