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w.w. > Some questions about KKF microorganisms

Some questions about KKF microorganisms

社區大學的朋友討論到微生物菌發臭的問題,以及使用微生物菌的目的,我簡單的做了一些整理:

關於微生物菌發臭

首先,菌水發臭怎麼辦?根據 KKF Daycha 執行長的說法,KKF 的方式培養的液態微生物菌,七天之後就可以用,半年內用完。七天可以用,主要是因為微生物菌每四個小時分裂一次,KKF 配方所提供的培養基(糖蜜、米糠提供碳源、氮源、微量元素…)七天內大致會用完,這時候有最大量的菌數。

六個月內要用完,Daycha 沒說明,理由不清楚,我的理解是 KKF 配方主要是培育酵母菌、乳酸菌、木黴菌、枯草桿菌…這一類的,顏色是乳白色,有香味(這些菌多半是進行好氧發酵的「放線菌」)。當所的培養基用完,上述的菌因為沒有充足食物,開始死亡,這時候,會有以這些微生物屍體為食物的菌種開始增生,這些是消化蛋白質的微生物菌,臭味應該主要是這些蛋白質消化所產生的。

所以如何消除臭味?當菌水發臭時,您只要在添加合適酵母菌、乳酸菌、木黴菌、枯草桿菌…這一類的,顏色是乳白色,有香味的食物~米糠、糖蜜,這些菌會再活絡起來,當然,臭味也會減低,甚至消除。

關於覆蓋雜草跟微生物菌

微生物菌這個領域之所以複雜,除了她太小之外,就是她受環境的影響極大,您的手指頭跟你的嘴巴,幾乎就像是沙漠與海洋兩個完全迥異的微生物生態系了。

覆蓋物本身也有很多微生物,不同的覆蓋物也很容易影響被覆蓋物體、區域的微生物菌相。我去年一整年所閱讀搜尋的文獻當中,印象中沒有 Herman 大哥提到研究覆蓋物影響菌相計量方面的資料。不過,Herman 和碧琳都提到的,覆蓋的最大用途的確是在創造大部分微生物菌喜愛的環境~潮溼、黑暗。

為什麼使用微生物菌?

目前國際之間在農業上使用微生物菌,我大致將之分為四種方式:

  1. 功能菌的使用,例如:谷特菌、蘇力菌、木黴菌、黑僵菌、枯草桿菌…。研究單位將這些菌分離出來,加以培養、研究,最後商業化,這部份就是所謂的「生物農藥」、「生物肥料」。
  2. 優勢菌種聚合使用,最有名的案例就是 EM 菌。EM 菌號稱有 80 餘種微生物共生,其中最重要的菌有三種:酵母菌、乳酸菌與光合菌。
  3. 土著菌的使用,就是使用在地附近的微生物菌,加以培養,放大族群加以利用。以韓國照漢珪自然農業為代表。新竹尖石的石磊部落有很棒的實踐經驗。
  4. KKF 原始森林土壤微生物菌使用,強調到原始森林裡面去採集多元、活性強的微生物菌,加以培養,放回農田裡面使用。

基本上,我認為微生物菌的使用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加速土壤微生物菌相的平衡~盡可能的微生物多樣,自我管理,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同時,又要對於農務本身有所幫助。這是呼應 Permaculture 的「多樣性」、「加速演替」、「整合而非分離」、「運用自治系統並接受回饋」、「有勞有獲」…等等的這些原則。

所以,我極少使用「功能菌」因為她很快就死亡殆盡,實際上,我在害這些菌,而且,它跟農藥的使用是一樣的本質。

EM 菌雖然好一點,但是,基本上與第一種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且目前還有技術壟斷的問題,駭客對壟斷性技術沒有太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