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7 幾個社區大學的夥伴一起去拜訪彭明輝老師討論「都市園丁」的想法,老師跟我們天南地北的聊了很多,我快速的紀錄一下,不一定記的正確,但是可以參考。
我們只不過是這個生態社會當中的一環
社會運動者只有兩個下場:timing 對就是先驅,錯了就是先烈
社企流:用社會企業,沒有警覺到這個社會的土壤是否可以 supported 這個企業。
所有說永續農業的人自己都做不下去,還做什麼永續?石化農業都稱的比你還久!(宜蘭深溝的問題)
沒有警覺到自己是整個社會的一環
台中的合樸嘗試與市場抗衡,但是不管什麼企業,有規模的就會贏,講完了!
資本主義為什麼這麼厲害?因為大家都喜歡啊,因為大家希望收入高一點,東西便宜。
資本主義的美好與醜惡都是規模?
兩岸三農的根本問題(彭老師的部落格)
每戶平均耕地&農民所佔就業人口比率,台灣 7.8%,德國 1.5%,法國 2.8%,中國大約是 15%。
我們的政策(WTO)促成台灣的農業人口老年化,這樣我們有機會讓台灣的農民所佔農業人口比率可以降到 2% 左右。
農業能不能永續,只有一句話:農場主的所得要跟其他行業接近,這樣農業從業人口才能夠活的下去。
社會學不能用人文(人為自己做決定)的方式去講問題,一群人的問題是社會學。
我們要談的是誰的農業:我們希望談台灣的農業
面積效應這是跨國貿易的問題。只要可以跨國貿易的農業,台灣都不要談。
德國的農業從法令制度促成大農場分裂,小農場合併。德國經過經算,得出最佳化的農地面積之後,所有的政策全部配合,懲罰大面積、補貼小面積,逐步讓最佳面積的農場實現。
台灣只有一個農業政策,叫做:滅農!
如果照彭明輝老師的說法,那麼台灣無論如何都會走向大農化。
21 世紀台灣要成為什麼樣的社會?從這裡開始想台灣的農業應該在這個
彭老師認為:農業願景要很務實,亞洲精耕細作的農業不要再做了,因為這是因為窮,土地小,才這樣做的。
但是即便農業人口減少,土地整合的工作也是需要政府介入才能達成,否則,到時候是荒地大量出現。
若是中國要在 20 年內讓 13% 的人離農,那要創造多少農業以外的工作機會?
社會學要無情的看待集體行為的運作,拋棄不切實際的夢想。
企業農與 family farm。Family farm 不一定是小農。
薪水低人就不來,給人家價格高就賣不出去,有機農業必須在這兩個前提下談。
慣行農業難道真的不能永續?永續農業一定是生態農業嗎?
汽油用完之後,是否一定會繼續機械化耕作?我們可以猜測應該還會是機械化耕作,
談農業要先談能源:石墨烯,可以讓太陽能發電的價格越來越低,會使電池儲電效能大幅增加,終究會比石油便宜。Tesla 全電動汽車
永續農業在資本主義下無法永續(所以很多生態農業學者都反對資本主義)。
先進國家技術不盡然會進步,因為先進國家的技術要進步是要靠革命;後進國家的技術進步是靠學習。台灣很奇怪的是,沒有一個國家會擔心台灣跟上,台灣是後進國家,但是我們的技術確沒有進步。
Green Valley 環保團體(關注 Silicon Valley 環境保護的一個團體)
股票分紅犯四條罪,全世界只有台灣不犯罪,因為這是侵佔原有股東資產。
我們給張忠謀全世界一流的人才,最低的工資,但是卻只有搞出 2, 3 流的產業。
台灣脫離困境最佳的年代是已經過去的 30 年。
——
與社區大學要如何結合?
機械化耕作是台灣農業必須思考的,即便是有機農業。
台灣為什麼要農業?三農你要哪個?我們若是為了農民,那我們應該放棄農業;若是為了農業(產業)那就規模化;但真正的是為了保留農村,為了保留文化。我們想要保留的東西真的不能讓的東西是什麼?
飼料可以進口,這是對台灣農村的歷史性與文化生態衝擊最小
肉類進口,這也對台灣農村的歷史性與文化生態衝擊最小
保護稻米是對農村歷史景觀與文化生態最重要的,第二個是蔬菜。
稅賦負擔是要談出來的!專業農與兼業農
先是社會科學,然後才是人文關懷。社會科學第一條定律:無情的思考現實問題
社區大學是一群人討論事情的地方,不是講師講課。引導這群朋友一起討論台灣未來的地方。
紀錄片讀書會:我們一個學期可以看 18 個紀錄片,每次給幾個問題,幾個關鍵數據。
最終目標:三農願景到底是什麼?
農村近未來:盤點客觀數據,20 年後台灣的農業景象是什麼?社會動態發展過程會是什麼?
社大應該都是討論課,而不是實作課而已!
都市農夫有兩群:有錢人,都市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