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在歐美的發展緣起於 1960 年代,而台灣則在這幾年為大家所注意。對於台灣的 CSA 發展, 美國的伊麗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是相當重要的人物,對於台灣的社區支持型農業,她可以算是開創者。2008 年,在美濃透過視訊會議的方式,她非常詳細的介紹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發展經過。2009 年亦透過視訊,社區營造學會邀請她針對社區規劃師,談社區支持型農業在都市農業所扮演的角色。2010 年的 10 月,伊麗莎白.韓德森本尊終於踏上台灣的土地,走訪了新竹、美濃、桃園、台北的 248 市集、土城舊彈藥庫、北投社大。 她是授命而來,所以整個台灣的行程大家都和她討論著社區支持型農業,令人最深刻的是,台灣朋友都很好奇的問:「以美國的實際推行經驗能給台灣怎樣的建議?」或是「社區支持型的農業要有多大的規模?」而她的答案是那麼的台灣~她說:「你們要建構的是台灣的模式」;「要多大的規模才能實行社區支持型農業?」「只要從你開始就可以。」
2011 年 1 月,”Sharing the Harvest: A Citizen’s Guide to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中譯本《種好菜,過好生活─社區協力農業完全指導手冊》由商周出版,這是一個比較正式的 CSA 啟動儀式,而這些年來,台灣各地嘗試尋找伊麗莎白.韓德森口中的「台灣模式CSA」從沒間斷過。台灣目前有 CSA 與農夫市集兩種支持型農業。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後者提供一個消費者與農夫直接溝通與直接行銷的平台,尤其可避免中間商剝削,並且可將節省的成本直接回饋給消費者。我們一起來看看台灣的 CSA 運動:
榖東俱樂部
榖東俱樂部是台灣最早期也最知名的一個 CSA 案例,地點在台灣東北部的宜蘭,創辦人是賴清松,成立於 2004 年。榖東俱樂部單純只有提供稻米,每年,賴清松會先招募「榖東」,再開始種稻,再將每期的稻作產出,寄送給榖東。而每一期稻作期間,賴清松會詳實的透過部落格,跟榖東們分享田間的事情,並不定期的舉辦田間的參與活動。
榖東俱樂部後來因為賴清松勞碌過度,沒有持續 CSA 的運作,但是,因著賴清松的影響,宜蘭湧進一群回歸農村的新農民,有著不同領域的專業,更為後來「兩百甲」的運動奠定深厚的根基。
和興國小校園有機營養午餐
2006 年綠色陣線協會吳東傑策動新竹科學園區的廠商填補 5 元的差額,讓合興國小開始擁有有機的營養午餐。
由於這個成功的案例,讓台灣政府發現,讓學校吃有機的蔬菜是可行而且負擔得起的,因此,台灣開始出現校園有機日的活動,每週有一天,學校的營養午餐提供有機蔬菜,這樣不但小朋友可以多接觸健康的食物,也讓有機的小農友更好的通路。
大王菜舖子
2008 年,還在念博士班的王福裕在台灣東部的花蓮成立「大王菜舖子」,開始推動「Buy Fresh, Buy Local!」大王菜舖子並不經營農場,而是集結優良的有機種植農民,幫他們找一群願意支持的家庭,農民只管種,其他的尋找支持者、包裝、配送,都是由菜舖子包辦。除了把菜販賣給支持家庭,大王菜舖子有非常完善的網站,可以讓人們也透過網站購買他們的蔬菜。
近年來,王福裕更致力於生態農業、自然農耕的研究與教學,大王菜舖子開始集結一群落腳花蓮的新農,經營自己的農場。王福裕總是謙虛的說,這是無心插柳,但是,他卻開出了台灣東台灣最美的一朵 CSA 之花!
合樸農學市集
2006 年的 10 月份,在台灣中部的台中,有一群關切環境、農業及社區互助的人們聚集起來,包含靜宜大學的陶蕃瀛老師、東籬農園的陳孟凱先生、植物保護基金會秘書李美雲小姐、溪底遙學習農園的馮小非,以及社區工作者許婕穎….,「我們覺得,如果可以讓更多社會大眾認識有機農業,就可以有更多農友採用有機農法來照顧土地,整體的環境就能永續維護,生產與消費的距離也會更接近,甚至可以逐漸形成一種互助合作的生活模式」,於是,他們成立了台灣第一個農夫市集~合樸農學市集。
合樸農學市集是一個具有全面性關注農民、消費者的市集,擁有非常完善的志工訓練與理論基礎,甚至還自創一套「幸福學」來培訓志工。
近年來,合樸更將觸角擴展到推廣台灣本土的種自保育運動,推動「藏種於農」,也致力於本土的黃豆雜糧種植,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社區豆腐坊」培育計畫,陪伴有志的同好,在社區建立一個個的豆腐坊,也作為小農產品的另類展售點。
千甲聚落 CSA 農場
2012 年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一個公益計畫,位於台灣西北部的新竹,負責人陳建泰原本是網路系統整合( Web System Integration)研究人員。這個計畫是希望在城鄉交界建立一個 CSA 農場的原型(prototype),然後,建立一個類似育成中心的機制,在都會的附近,協助有心的朋友成立自己的 CSA 農場。這個計畫執行三年之後,陳建泰在 2014 年離開,千甲聚落 CSA 農場轉型為「食農教育」的農場。
陳建泰自 2015 年繼續與新竹竹塹社區大學合作,建立一個「社區糧倉工作小組」,透過社區大學,集結退休的優秀人力,繼續推動建立都會 CSA 育成中心的工作。2016 年 12 月,這群社區糧倉工作小組的朋友成立了「台灣社區協力農業協會」。
結語
台灣 CSA 的推動到目前為止,充滿著各種創意,但是,對於一個十足原味的 CSA 農場~一個農場與一群支持者直接的連結,卻遲遲尚未出現,雖然每一個實踐案例,無論在當時,或者是在後續,都引發了不少迴響,並且繼續發揮影響力。只是,究竟合適台灣本土、可以不斷分植、演化的 CSA 模式,也許還要許多年的嘗試與調整才能出現。
在台灣,我們相信,能夠有效的整編都會支持友善耕作、關注生態與環境永續這股力量的關鍵因素是健康的食物,而最精確的體現應該是充滿無限可能的 CSA 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