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一個 CSA 研討會。這些年來,發生了好多事情,真高興,我還在這條路上。
台灣地狹人稠,長久以來都是以小農經濟模式經營。面對國際農企業的競爭,台灣政府積極的希望透過企業化,擴大經營規模,來增加農業競爭力。然而,在能源價格高漲、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過低、水資源與環境永續的綜合考量之下,一味以商業獲利考量似乎也不盡合理,台灣的農業、農村,是否應該更積極思考可持續性地承擔糧食安全、環境服務方向的小規模永續農業發展?
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說,小規模永續農業可以餵飽全世界,也可以冷卻地球,而聯合國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奧利佛.德舒特(Olivier De Schutter)也在 2011 年所提交的報告書中指出:小規模農戶能在 10 年內在關鍵地區利用生態方法,讓糧食生產加倍。
究竟在台灣既有的小規模農業體質下,我們是否有機會兼顧糧食自給、環境永續以及農民的生計?是否台灣的小規模農業有機會在經濟、生態環境與文化上得以永續?
在打造台灣小規模永續農業的同時,我們也思考到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是一個可以同時有效解決產銷、認證以及促進友善耕作的農業經營模式,這個概念已經在歐美風行已久,然而在台灣,尚處於起步階段。CSA 是否有助於台灣小規模農業體質?台灣是不是發展 CSA 的合適沃土?如果是,該發生在何處?該怎麼發展?需要那些資源的投入?而台灣的農業、農村將變成何種面貌?
這次的工作坊,我們歡迎社區大學工作者、小規模農業經營者以及對 CSA 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展開一場小規模永續農業在台灣發展的探索。
同時,我們也很榮幸的在兩天的議程中有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 Kwan Foundation)創辦人德查‧史雷佩德拉(Daycha Siripatra)、美國社區協力農業的重要推手伊利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以及在尼日幫助沙漠居民重新找到當地品種的前瑞典伊甸基金會創辦人 Arne Garvi,與我們分享他們寶貴經驗。
主辦單位:秋圃基金會、綠色陣線協會、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交大農社
合辦單位: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台灣聯大系統文化研究推動計劃
指導單位:教育部
費用:免費
人數:50 人(本活動已報名額滿!)
聯絡方式:劉亮佑 小姐 / 0911-731551 /amazingyo@gmail.com
* 議程:
時間 |
10/10 |
10/11 |
09:00~09:10 |
歡迎與報告 |
【案例分享(簡報)】 台灣 CSA 案例分享:
|
09:10~10:30 |
泰國米之神 Daycha 專題演說: |
|
10:30~10:40 |
休息 |
|
10:40~12:10 |
Arne & Joy 演說: |
Elizabeth Henderson 演說: |
12:10~13:30 |
午餐 |
|
13:30~15:00 |
城鄉交流案例分享(一) 【公共論壇】(每單位20分鐘) |
座談(二): 引言人:張正揚(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
15:00~15:10 |
休息 |
|
15:10~16:40 |
城鄉交流案例分享(二) 【農村現場觀摩】(每單位20分鐘) |
座談(三): 引言人: |
16:40~16:50 |
休息 |
|
16:50~18:00 |
座談(一): 主講人: |
座談: |
(※ 議程若有所變動,將不再個別通知,以當天的議程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