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w.w. > 台灣的植物工廠

台灣的植物工廠

植物工廠有諸多好處,我不在這裡贅述,我不選擇它的原因是:

  1. 異化了農業工作,植物工廠的員工生產食物,但卻不是農民,
  2. 生產作物的地方是廠房,不是泥土;
  3. 作物本身對於生態、環境的貢獻幾乎沒有;
  4. 這是只有專注人類需求的糧食生產方式,極度忽略生物多樣性的永續前提;
  5. 真正的獲利者是資本家、投資者,土地與勞工鮮少受惠;
  6. 這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遊戲,卻不見得是「知識密集」深思熟慮的,至少,農民再也不需要氣象學、土壤學、昆蟲與雜草學。
  7. 植物工廠是建基在充足的「生態農業」基礎上,是一種仿生學,但是生態農業在台灣鮮少被提及,即便想要學也沒有學校有開課;
  8. 它沒有辦法種植低價卻是關乎糧食安全的主食作物(稻子、小麥、玉米,其實,這些作物,價格太低,住不起植物工廠,還好,正常狀況下不需要植物工廠也能長得很好);
  9. 植物工廠將生產者與生存環境分離,操作員再也不需要知道季節、節氣、土地、白天與晚上;
  10. 植物工廠的邏輯不會讓人熱愛腳下的泥土與天上的月亮太陽;
接下來,我們就得挑戰無重力種植了。

底下是今周刊的一篇報導,請參考,BAU very much.

二○一二年至今,台灣電子大亨紛紛跨入植物工廠,詭譎多變的消費市場讓不少想進攻自產自銷的公司頻碰壁。但在產業起伏中,資本額不到台幣三.五億元的庭茂農業生技卻異軍突起,做出其他電子業大老做不出的成績:在台北市開了四家餐廳門市、兩家果汁店門市,生鮮產品更挺進city’super、Jasons及新光百貨等高檔超市櫃位。

Source: 企業前線 – 百貨超市蹲點三年 攻下台灣第一品牌 –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