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香港理工大學鄒崇銘老師這篇評論香港農業政策的文章,我收穫很多,鄒老師簡單扼要的幾句話,就把食物工廠、農業政策面具背後的臉龐清晰的呈現。
見微知著,只要翻查西方大量關於水耕、又或俗稱食物工廠的研究,便知它特別適用於沙漠、寒冷等地區,又或更準確地說,它更加適用於未來世界的太空航行、太空倉內特定的「全環控」處境!至於為何要在土地、氣候和生態皆適宜耕種的香港推行水耕?為何有捨多達三千多公頃的荒置農地而取食物工廠?並且需要動用納稅人的錢(而非私人投資)加以研發和推廣?凡此種種,皆難免令人感到當中大有文章。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此舉一旦成為日後主要的發展方向,即意味香港農業將徹底和「地政」和「環境」分道揚鑣,亦完全不再涉及任何生態、社區、文化或景觀的考慮。
可見水耕一方面不再依賴農地,但另一方面卻依賴大量資本投入。
儘管施政報告和民建聯打出提倡本地農業的旗號,但實際上卻無視農業背後的複雜生態網絡,將問題簡化為工業化、集團化的高新科技應用,將生產程序悉數放在與外界隔絕的「農業水桶」。
簡略而言,施政報告和民建聯所提倡的農業,乃是以消滅農地為前提的、權貴化和賺錢至上的所謂現代化農業,實際目的乃是圈地以作地產霸權的後盾,並將鄉郊社區的多元生態除之而後快;相比之下,民間提倡的則是以人為本、以大自然為本,真正達至綜合和均衡發展的生態農業,旨在重建互助合作的社區生活,並致力活化鄉郊地區的閒置土地,為傳統社區探索出合乎生態原則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