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說法,我並不十分贊同,其實,杜主任曾經有一份簡報,他建議台灣完全不要生產糧食,100% 自給率仰賴進口,但是我後來找不到這份簡報。
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表示,台灣雖不能沒有自己的農業,但應依照比較優勢發展農業,要考慮投入產出的經濟利益比例原則,因為投入任何弱勢產業的補貼,都是全民在支付龐大的機會成本。他舉例,農業消耗70%的水資源、保留良田及休耕土地面積約佔台灣平地面積的1/10、每年匡列500億元的老農津貼及數百億的災害補償及休耕補償,都是來自納稅義務人,這些都是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又稱為經濟成本(economic cost)。為了獲得某種東西「因而必須放棄的最大價值」,不論是手中已有的東西或可獲得而未獲得的東西,都是它的(機會)成本。也就說,杜紫宸指出,新加坡的策略是利用其他國家的土地養豬、種稻,提供自己人民食用,如果台灣願意改採進口農產品來替代發展農業,或許可以換取更多發展空間。他進一步說,解決未來糧食危機的方法只有靠農業科技的改良,台灣農業科技已是全球首屈一指,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提高大面積農地的產出效率才是解決之道,小農經濟無濟提高糧食主權。
Source: 休耕惹議 學者:考量經濟利益比例 – Yahoo奇摩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