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關心臺灣食安、土地與生態的朋友:
「如果你檢視描述地球現況的報告而不悲觀,那資料就是錯的;如果你遇見這項無名運動(指當今全球澎湃的公民運動)裡的人而不樂觀,就是沒有心。」(《看不的力量》,2008)。這是我們的時代,不論是誰造成的問題,也只有我們有機會來解決!
謝謝你們邀請我,讓我們有機會可以談談農業這個能夠促進環境永續的獨特產業。農業與人類相互依附,可持續的農業需要有尊重珍惜土地的人以及能夠豐收的農場,豐收的農場仰賴的是好的生態環境與肥沃的土壤。據說,腐質土一旦形成,可以持續兩萬年,若是屬實,那麼照顧一塊土地,可以福庇 700 代子孫。
這次的訓練課程一共有 2 個整天。在思考與規劃上,課程的核心設計圍繞著「土壤」,土壤是環境永續的靈魂,這次會嘗試較為系統性了解健康土壤的形成、運作與維護,進行生態擬仿(biomimicry),讓沃土再現。我們也將初步探討生態農業(agroecology),取得生態與生產的平衡。
我也會依循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系統化的原則與思維,與大家一起探討社區農場該如何設計,並且思考如何設計注重現地脈絡、可負擔、易於維護且對環境衝擊最小的科技運用。
課程規劃
時間 | 第一天(7/28) | 第二天(7/29) |
09:00-10:30 | 樸門永續設計的倫理與原則
樸門永續設計都被誤認為是一種農法,其實,這並不正確,他真正的面 目是一套規劃可持續生活環境、文化的設計方法,它除了合適用來設計田野, 也適用於規劃都會社區的活動、空間與景觀。這堂課我們說明樸門永續設計 的倫理與原則。 |
可食地景、食物森林的層次
這堂課會很仔細的定義「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e)」與「可食森林(edible forest gardens)」的概念,讓大家了解它是什麼?為什麼要做? 最後,我會分享兩個可食地景的案例。 |
11:00-12:30 | 分區與區位分析
樸門永續設計裡面,對於基地的分析,很仰賴兩個設計工具:第一個稱為分區(zones),第二個就是區位分析(sector analysis)。 「分區是一個管理基地能源(量)的方法,包括:人、機器、廢棄物、家庭燃料與社會關係。」 那麼區位(sector)就是關注來自自然、野外這些源自外部,會通過基地的能源(量),包括:太陽、風、野火、洪水。 |
植物群落(plant guild)
介紹植物群落的概念,在大自然中,不同的植物總是一起生長,而不是單一作物長成一大片。當一個人開始思索各種植物、作物的關係,選擇作物,並且如何將他們種在一起,我們稱這樣種出來的植物組合叫做植物群落。 這堂課視人數,分成幾個小組,請大家設計自己的植物群落,並且分享。 |
12:30-13:30 | 午餐 | 午餐 |
13:30-15:00 | 微生物菌與肥料
這堂課主要介紹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 Kwan Foundation, Thailand)採菌、保存與製作微生物菌水的方式。 另外,也介紹使用微生物菌水來製作 簡易的「伯卡西」肥料(借用 EM 菌的詞),以及青草液肥的製作與運用。 |
厚土種植(sheet mulching)
凡是接觸過樸門永續設計的朋友都知道厚土種植法,也知道怎麼做,不過這堂課會深入的把它們的設計考量以及思考跟大家分享。 另外,我們也談談樸門為什麼菜畦往往做成圓形?或者更正的說,都不做成長方形?什麼是曼德拉花園? |
15:30-17:00 | 微生物菌與肥料
實際操作,請事先準備
|
厚土種植(sheet mulching)
依照上午的分組進行實際操作,請準備
種植時,請依照個小組上午規劃的植物群落執行,有缺少的作物,先空下來。 |
補充資料
植物群(plant guild)~讓維護勞力降到最低
許多人見到仿生菜畦,緊接著就會問,這是什麼菜,那是什麼花?要不就是問:菜怎麼種?蟲怎麼辦?什麼時候施肥?這些技術性的問題固然重要,但是,仿生菜畦關注的是一個生態系統,除了菜畦是學習大自然,種植也是要從大自然學習方法。
在大自然中,不同的植物總是一起生長,而不是單一作物長成一大片。當一個人開始思索各種植物、作物的關係,選擇作物,並且如何將他們種在一起,我們稱這樣種出來的植物組合叫做植物群(plant guild)。
植物群是模仿自然界植物群聚生長形式與功能,從大自然發現的植物堆疊方式與互助的方式,這可以讓我們的種植更有效、更省力,這當然包括了如何讓您的菜不要被蟲子吃光。
植物群的概念是從可食森林的概念擷取來的,我們通常可以發現生態系統會有七個層次:
- 大型喬木(canopy/tall tree layer)
- 小型喬木(sub-canopy/large shrub layer)
- 灌木層(shrub layer)
- 草本層(herbaceous layer)
- 地被層(ground cover/creeper layer)
- 地下層(underground layer)
- 垂直攀爬層(vertical/climber layer)
而我們可以將其中的元素因地制宜,在尺度上做些調整,例如,在棧板做成的菜畦上面,我們把九層塔、玉米當做大型喬木,這只要運用一點點想像力就可以達成。一般來說,植物群的植物會有:
- 食用的蔬菜、根莖類作物;
- 藥用植物(如:著手香);
- 固氮作物(如:大部分的豆科作物)
- 養分蓄積植物(如:康復利)
- 蜜源植物(如:花卉,吸引授粉昆蟲)
- 避忌作物(如:蒜頭)
- 昆蟲棲息作物(如:株槿、七里香)
- 產生有機質作為堆疊、覆蓋的作物(如:落葉植物)
植物群的規劃是讓這些植物,盡可能形成一個自行運作的系統,讓您的維護勞力越來越低。
微生物菌、伯卡西肥料與青草液肥備料資料
一、製作 2oL 微生物菌水
- 森林土壤 2 把(約 200g,講師帶)
- 糖蜜或黑糖 1kg
- 米糠 2 把(約 200g)
- 麻布袋 1 個
二、製作 100kg 伯卡西肥料
- 菌水 5L
- 豆渣(或豆粉)50kg
- 米糠 50kg
- 可以密封的 120 公升塑膠桶 1 個
三、製作 200L 的青草液肥
- 200 公升塑膠桶 1 個
- 多樣性的雜草 60kg
- 糖蜜 6kg
- 豆渣(或豆粉)2kg
- 菌水 2L
仿生菜畦的 2 個案例
新竹市環保局今年(2018)推動「源頭減量資源循環工作」成案之前,我們已經做過幾個測試點的試驗,我們先看幾個案例:士林集會所屋頂、新竹縣峨眉鄉 12 寮黃金傳說&澗飲木食可實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