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製造業,物聯網運用在農業上遭遇的問題有三,分別是對農業的價值不清、農業人力素質較低、附加價值較低,以致於農業對物聯網有如隔岸觀火。Climate Corporation以龐大的氣候土壤資料提供快速的主動理賠和栽培決策管理服務;而 Freight Farms 則以貨櫃式作物生長空間,提供完全封閉式的統合到位設備,並將生長資訊傳到經營者的智慧裝置,作為控制的決策依據。
看了這篇文章,我只能說,工研院 IEK 對於農業的本質了解太少,簡單搜羅一些次級資料,就希望把它與物連網啦一啦關係。文中談到的兩個案例,第一個是保險,這是對於大規模農企業才有機會搞的;第二個案例是控制,這是對於設施農業才有機會搞的,恰恰這兩個農業發展方向都充滿爭議。
There is nothing so useless as doing efficiently that which should not be done at all.
大規模農企業對生產環境破化與氣候變遷溫室氣體的貢獻良多,並且是基因改造、瘦肉精…這些食疑問的源頭、以永續的觀點來看,這樣的農業發展方向並不適合台灣,至於設施農業,基本上,對台灣來說,小規模生態農業的發展是最有機會的,資金與技術密集的高科技設施農業(極致一點的就是植物工廠)沒有辦法同時保障台灣的糧食安全與環境永續。
對我來說這兩個物連網介入農業的點,用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的話來說就是「There is nothing so useless as doing efficiently that which should not be done at all. (最沒用的事情,莫過於有效率的把根本不該做的事做好)」
Source: 善用大數據,改寫農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