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業界時常不加思索的接受「典範轉移」這個字,運用這個字,但是,究竟他是什麼意思?這個字的創始人 Thomas Kuhn 也沒有講清楚。
在他的書中,典範一詞前後出現超過二十次,但他卻從來沒有正式提出定義,直到書再版時,才籠統地在附錄中約略闡釋。今天,在學界多數能同意將 Kuhn 的「典範」概括為「一個科學社群的共同信仰」「是一群研究者未明白說出,但共享共有的一套世界觀—-包括形上學的假定、價值、信仰等的結晶。這個派典影響這群研究者的研究主題、主要研究方法,與結果的解釋」等(高敬文,民85,第27頁)。簡單而言,典範是一種基本的思考體系,它包括了基本假設、待答的重要問題或謎團、研究者所使用的方法技術、以及所謂好的科學研究的範例(Newman, 2000)(引用自什麼是典範轉移?)。
黃厚銘 /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人們常說,科學發展日新月異,但這是怎麼一回事?究竟科學進步是累積而來、還是不連續斷裂的?而這一切又是如何發生?是由主流科學家所帶動的,還是邊陲另類科學家反叛的結果?乃至於,是一些在歷史上留名的偉大科學家的個人成就,還是代代相傳或團隊合作而成? 【科學的進步是主流科學家帶動的,還是邊陲科學家反叛的結果?如哥白尼?】 這一類問題,放置在台灣學術發展的脈絡中,還顯得更具…
Source: 典範轉移、理論教學與師徒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