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w.w. > Education > 【內城里山.學】重新設計社區農場

【內城里山.學】重新設計社區農場

各位關心臺灣食安、土地與生態的朋友:

我們當然要繼續批判環境不斷惡化、食物持續出問題,社會太多毛病,並且,深刻的經歷那沒有盼望的晦暗心情。這是我們的時代,不論是誰造成的問題,也只有我們有機會來解決!

只是,千頭萬緒,要從那裡起頭?我們可以從能夠促進環境永續的獨特產業(農業)、能夠在大災難來臨時可以保護人命的社會組織(社區)以及維繫這樣組織的人性特質(互助、公開、分享)下手。

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是這樣的思考下的一個系統性解決方案,我想大家都看到了這個契機。CSA 要成立,需要倚靠能夠豐收的農場,豐收的農場仰賴的是好的生態環境與肥沃的土壤。據說,腐質土一旦形成,可以持續兩萬年,若是屬實,那麼照顧一塊土地,可以福庇 700 代子孫。

這次的訓練課程一共有 6 個整天,分兩階段上課,每階段 3 天。在思考與規劃上,課程的核心設計圍繞著「土壤」,土壤是環境永續的靈魂,這次會嘗試較為系統性了解健康土壤的形成、運作與維護,進行生態擬仿(biomimicry),讓沃土再現。我們也將初步探討生態農業(agroecology),取得生態與生產的平衡。

CSA 農場的設計是依循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系統化的原則與思維!這次的課程,我們也會介紹「適切科技(Appropriated Technology)」這個主題,思考如何為一個生態農園設計一個考量嚴謹、注重現地脈絡、可負擔、易於維護且對環境衝擊最小的科技運用。

這個暑假【內城里山。學】系列課程,透過8個場次的活動,從不同的向度~人文、歷史、地理、地景、生態等,隨著力阿卡的引擎聲,陪伴我們度過這個炎炎的暑假,一起走讀內城里山,聽社區的故事!認識內城的美麗與哀愁。

可預見不久的未來,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下,我們都有機會成為 21 世紀的氣候難民。面對內城里山永續的課題,縮景在社區尺度上,我們認為“農食”會是社區韌性的關鍵切面!然而,如何維持里山生物多樣性與農業生產之間的和諧共生關係?透過這次的課程,我們想要培訓懂得自然運作法則的地球人–奈蒂莉 Neytiri,如果您對自然生態充滿熱情、對環境議題義憤填膺,您可能就是我們要找的人,歡迎加入我們、一起行動!

課程規劃

  1. 9/18 樸門永續設計的倫理與原則:樸門永續設計都被誤認為是一種農法,其實,這並不正確,他真正的面 目是一套規劃可持續生活環境、文化的設計方法,它除了合適用來設計田野, 也適用於規劃都會社區的活動、空間與景觀。這堂課我們說明樸門永續設計 的倫理與原則。
  2. 9/18 閱讀基地~分區與區位分析:樸門永續設計裡面,對於基地的分析,很仰賴兩個設計工具:第一個稱為分區(zones),第二個就是區位分析(sector analysis)。「分區是一個管理基地能源(量)的方法,包括:人、機器、廢棄物、家庭燃料與社會關係。」那麼區位(sector)就是關注來自自然、野外這些源自外部,會通過基地的能源(量),包括:太陽、風、野火、洪水。另外,也要告訴大家確定基地的方位,觀察基地的日照~太陽在四季的升起與落下。還有介紹如何採土、送驗與解讀,包括丈量、水質土質的檢驗。
  3. 9/19 健康的土壤:研發「魔術種子」是小事,大事是何處尋沃土?這是瑞士籍 1995 年「世界糧食獎」得主赫林所言:「最重要的事,是土壤要好,否則,最好的種子 撒在沙石上也沒用。」這堂課會說明土壤的角色與對生命的重要性,會提及與微生物、有機質、肥料、腐質土以及雜草、作物的關係。
  4. 9/19 微生物菌與肥料:這堂課主要介紹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 Kwan Foundation, Thailand)採菌、保存與製作微生物菌水的方式。另外,也介紹使用微生物菌水來製作簡易的「伯卡西」肥料(借用 EM 菌的詞),以及青草液肥的製作與運用。
  5. 9/20 適切科技: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 AT),是一種以當地脈絡(local context)為考量的科技發展(或設計)。這個脈絡包括:地理環境、生態、文化、社會倫理、政治經濟,此外,也要容易取得、合理價格的材料。適切科技的進駐是經過周延思考,與在地人文地理環境處於共生的狀態,因此技術的使用,在不破壞環境和地景的情況下,得以永續的被運用,並且其效益可直接回饋予使用者。這堂課將會告訴大家如何做「科技引入評估」。
  6. 9/20 社區協力農業生態農園與可食地景:以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為概念,自己建立城鄉交界的社區協力農場是可能的!

第二階段

10/10
09:00~09:30 炭化稻殼製作
09:40~11:30 討論老屋農場設計圖~靜漪與工作團隊報告
11:30~12:00 磚造(16 塊磚頭)火箭爐
12:00~13:30 用餐與休息
13:30~14:00 炭化稻殼降溫(澆水)、裝袋
14:00~14:20 休息
14:20~15:10 複習微生物菌製作+製作青草液肥
15:10~15:20 休息
15:20~16:30 討論與回饋

10/11
09:00~10:30 製作鎖孔菜畦(keyhole bed)
10:40~11:30 生物沙濾水器(biosand filter)製作
11:30~12:00 討論
12:00~13:30 用餐與休息
13:30~15:20 討論老屋農場設計圖~願望清單(wish list)確認
15:10~15:20 休息
15:20~16:30 討論與回饋

10/17
09:00~10:30 老屋門口的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e)討論
10:40~11:30 Wicking bed 製作
11:30~12:00 討論
12:00~13:30 用餐與休息
13:30~15:20 活化生物炭(實作)
15:10~15:20 休息
15:20~16:30 討論與回饋

10/18
09:00~10:30 製作曼德拉圈(Mendala garden)第一階段放樣
10:30~10:40 休息
10:40~11:30 製作曼德拉圈(Mendala garden)第二階段加入生物炭與覆蓋
11:30~12:00 討論
12:00~13:30 用餐與休息
13:30~15:20 農場的五個系統
15:10~15:20 休息
15:20~16:30 討論與回饋

▍課程總策劃與講師:陳建泰
「臺灣社區協力農業協會」理事長
〈修築知識入鄉道路〉的工研院網路工程師、「糧食網絡:知識入鄉」計畫負責人
長期推動城鄉交界的生態農場、社區糧倉、社區協力農業的生態農夫

時間:2017年9月18~20日(第一階段),9:00~16:00
地點:內城社區產業服務園區、內城里山合作農場
費用:僅酌收餐費(午餐、茶點)$100/人/場,報到時繳交。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宜蘭縣政府
主辦單位:內城社區發展協會
協辦單位:內城國中小家長會
執行單位:內城社區里山工作小組
活動窗口:里山工作小組聯絡人 夏靜漪 0935 757 272

▍課程說明:
1.透過兩階段、六天的工作坊,我們將組成內城里山“社區糧倉”小組,因此第二階課程以有意願成為小組成員的夥伴為優先,為珍惜課程資源,須繳交五百元保證金。
2.第二梯次將於10月舉辦,以可全程參與培訓夥伴(內城里山“社區糧倉”小組)的時間為優先。
3.請留下完整的電子郵件地址,將盡快mail課前閱讀資料給參與學員。
4.行前通知將於活動開始前兩天簡訊通知,請提供正確的電話號碼。
5.課程感謝宜蘭縣政府環保局、文化局經費挹注。
6.響應環境友善,主辦單位不會提供講義、文具、一次性餐具或提袋,請學員自備餐具、環保袋、重複使用塑膠袋,一起珍惜我們的環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