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w.w.w. > CSA

CSA

戰後嬰兒潮世代~享盡特權的人類

這篇文章原始出處是英國的《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Baby boomers are very privileged human beings」。
戰後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是指 1946 年至 1964 年之間出生的一代人。不但是在台灣,在全世界也都有同樣的現象:這群人是普遍同時擁有「城鄉經驗」,除了親自擁有大量自然體驗,也親自走過現下科技生活的多數演替環節(例如:從手寫信件、電報、電話到手機)。

我一直認為,台灣農村若是需要有人先進入去「造橋鋪路」,建立可持續的生產、生活環境,並替年輕人建立可以在農村謀生的產業,那這一群擁有豐沛退休金、普遍受過中、高等教育、經歷平均 25 年職場專業歷練、人生經歷豐沛、心性成熟的這一群人應該是首選,而不是一味的將年輕人送進去當砲灰。

我很建議,這群退休的朋友,投入生態農場、CSA 合作農場的建置,在都市邊緣或是農村,留下眾多擁有豐富知識、能夠妥善運用政府部會資源,社會支持網絡完善的 CSA 合作農場,讓自己晚年有優美的環境可以浸泡,也可以有意義(具有實質的生產力)的書展筋骨。

底下是《每日電訊報》這篇報導的翻譯。

Read More »戰後嬰兒潮世代~享盡特權的人類

為什麼我喜歡我的 CSA

原文出處:為什麼我喜歡我的 CSA(它不僅僅是每週一盒新鮮農產品)/ Why I love my CSA (it’s more than the weekly box of fresh produce)
如果我沒有加入 CSA,我可能永遠不會愛上大頭菜。

報名參加社區支持農業計畫意味著每週或每兩週從當地農場獲得一箱農產品。這是利用夏季的豐收、發現新的水果和蔬菜以及支持在您所在地區種植糧食的人們的一種方式。Read More »為什麼我喜歡我的 CSA

合作農場整體行動想法及規劃

目前台灣的社區大學最大普遍具有的優勢是擁有一群為數眾多,已經擁有高等教育,受過平均 20 年各種完整專業訓練與實務經驗,出身農家,或是羨慕農村生活的退休族群,我們若是能夠集結他們的力量,作為實際支持(也可能是引領)小農團結與發展的力量,更具野心一點,若是妥善將他們導入農村,他們所蘊含的知識能量可以促使一個可以自我學習、自我研究、擁有寬廣知識,能夠自由運用人類文明的農村誕生。

Read More »合作農場整體行動想法及規劃

巴黎千分之四的倡議

因應氣候變遷,法國在 2015 的 COP21 巴黎氣候峰會上,提出「千分之四倡議」,認為只要每年提高土壤碳素含量達 4‰ (0.4%),就可以有效減緩氣溫的上升,而透過各種農業的措施,應該可以達到該目標。主要的做法在於強調生態有機農法,來增加土壤含碳有機質。(郭華仁[1])

Read More »巴黎千分之四的倡議

社區糧倉倡議

「社區糧倉」指的是在城鄉交界,一個一個由社區的家庭所支持、共同承擔風險的生態(合作)農場。我們稱這種農場為社區協力農場(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Farm, CSA)。 農場本身也許無法完全供應都會所有的食物,但是它們會成為都會糧食的匯集地,並且是整合都會支持健康食物、健康環境以及公平分享永續環境力量的重要據點。

Read More »社區糧倉倡議